家長必讀 | 引導孩子轉向愛、善、智慧
21-01-07
一個優秀的孩子,會彈鋼琴、又會跳舞,還會畫畫,學習成績還好。
長大了,讀初中了也什么都會,每次考試前幾名,考上重點高中,高考又成為狀元或者前幾名,考上國外或者國內最好的大學。
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的,幾年以后讀研究生,在讀博士。
你看,父母也榮耀了,感覺孩子很優秀,不到45歲就是副處級干部,不到50歲就是正處級干部了,見到親戚朋友、同學、家人逢人便說孩子有出息。
然后,不到55歲他就進監獄了。
父母這個時候還流著一行老淚:“我的孩子怎么會出現這個情況?!”
這樣的教育、這樣的結果是我們想要的嗎?
當年我們追求分數、琴棋書畫、那么多才干......我們就要思考了,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里?
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學生的能力、不是出在改革、不是出在技術層面。
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,中國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,“靈魂”跟不上了。
引導孩子轉向愛、善、智慧
那么,我們現在能不能不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,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不是靈魂出了問題。
柏拉圖說:“教育非他,乃心靈的轉向?!?
那么請問轉向哪,往哪轉?
引導孩子轉向分數、轉向才能、轉向才干、轉向本事?都不是。
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,寫了一本書《教育就是解放心靈》。
解放心靈,按柏拉圖的語境來說,心靈究竟應該轉向哪里?
你學過哲學,在西方哲學里面“愛、智慧”就是哲,那我加一個善,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愛、善、智慧這三樣東西。
你說這個人今后差一點技術、差一點才能,又能差到哪里去呢?
而恰恰這個東西是我們全世界的普適價值,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忘了。
我從這個例子深刻地體會到教育就是“慢”的藝術。
什么是教育?
教育就像養花一樣,一邊養一邊看,一邊靜待花開。
我把這句話送給各位父母,子女就要這樣養,要慢,不要著急。
上帝讓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,就一定會給予他存在的價值體現。
記得這句話:“存在即價值”。
教育就像養花,需要靜待花開
人生就應該是一個“慢”的藝術,教育亦如此。
我的一位學生的女兒,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帶到我家來。
她說:“老師,你看我的孩子不愛吃飯、瘦小,黃毛丫頭,怎么辦???”
我說:“才10歲你著什么急???”
“她學習成績不行,吃飯也不行,比同齡人都要矮一頭,怎么得了!”
我說:“你形象不錯,自己的孩子會差多少呢,你不要著急,太在乎這個東西沒用,養人要慢慢來,你著急她也不會長,拔苗敢拔嗎?”
2014年,高考結束以后,志愿都填報完了,錄取通知書來了,她帶著一個亭亭玉立,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來,說:“快叫師爺爺,這就是當年那個黃毛丫頭?!?
我說:“你當年是不是很著急?孩子幾年工夫,長得比你高,比你漂亮,還考了一個好大學?!?
她說:“當時我真的很著急,現在覺得很自豪?!?
但是教育又最怕出現兩種極端:
一種是完全撒手不管;另一種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長,而非花的本來的需求。
只有默默耕耘,才有靜待花開的機會。
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給孩子提供足夠肥沃的土地,靜心觀察花的種類,再以此選擇耕耘方式,再適度引導,除雜草、保豐茂。